遮天網

大學生媒介近用與媒介認知狀況分析2

(二)互聯網接觸情況
  1、接觸頻度
  大中專學生是互聯網用戶的主要構成。本文中的兩次調查都表明大學生接觸互聯網遠遠高於其他媒介,大約有48.3%的受訪者是穩定用戶(一週上網4-5天及以上)。而最近一週未上網的受訪者(5.8%)其原因主要是:認為上網沒什麼意思、沒時間上網、沒有電腦或有電腦但不方便上網、認為上網浪費時間和認為上網會對自己有壞影響。
  2、接觸目的
  調查表明,受訪者上網目的的強度依次為:尋求娛樂/放鬆(67.1%)、幫助學習(41.1%)、瞭解新聞(38.2%)、瞭解生活/時尚資訊(30%)、打發時間(25.2%)、只是一種習慣(19.1%)、忘記煩惱(17%)和其他(6.4%)。按其顯著程度可依次歸類為:消遣型、資訊型、學習型和習慣型。
  但是,表示每次上網後能達到上網前的具體目的受訪者只佔22.2%,“有時能的”佔62.1%,其他16.7%的則表示很少能或幾乎不能。僅從主觀角度看,這表明受訪者在網絡利用能力方面還有待提高。
  3、主流網絡應用
  在各類主流的網絡應用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聊天(54.1%)、查詢資料(53.3%)、各類下載(37.4%)、看新聞(34.5%)和玩遊戲(30.5%),其它依次為看帖/發帖、做博客/播客/個人網站、收發郵件和購物,比例在17%至2%之間。應該說,受訪者還沒有很充分地利用到互聯網主流應用的廣度,而且他們將網絡作為一種資訊與休閒娛樂工具超過了作為一種專業學習的工具。
  4、國外網站接觸
  萬維網的視野是全球,但受訪者中有61.8%的表示自己從未上過外國網站,幾乎天天上的僅為0.8%,顯然大多數同學並沒有真正利用到互聯網的物理廣度。
  5、網絡知識的獲取途徑 
  調查表明,受訪者如何在網絡中生活主要靠的是自我摸索。主要表現在:在獲取網絡知識的渠道中,最重要的兩類是上網自學(51.5%)、同學朋友交流(21.8%);在受訪者對新網站的獲知渠道中,前三種是同學朋友介紹(37.9%)、自己無意發現(26.3%)和使用搜索引擎獲得(24.1%);在給予最具體的上網指導的渠道中,最突出的仍然是上網自學(38.2%)和同學朋友交流(35.8%)。
  那麼,學校課程體系中的計算機類課程對自己上網有沒有幫助呢?有58.9%的受訪者認為幫助不大,30.5%的認為幫助很大,另有9.5%的認為沒有任何幫助。換言之,承擔教育功能的教師/課堂教學、書籍、家長和廣播電視等其他媒介都沒有進入網絡知識傳播的主渠道。
  6、色情信息處理
  總體上受訪者對網絡色情信息的態度比較複雜。表現在:當在網上遇到有挑逗性或色情暗示的文章標題時,有69%的受訪者選擇毫不理會或關掉網站,但也有24.9%的會猶豫是否要打開這個網站,5.3%的會好不猶豫地打開這個網站。而對於色情網站的態度主要是傾向於中立或認同:35.5%的認為有害必須取締,31.6%的認為無所謂,32.9%的認為存在就是合理。
  7、網絡道德認識
  受訪者認為在網上經常說假話的前三種主要原因是:這是一種“偽裝”自己的習慣(41.4%),是因為網絡的匿名(31.6%),或者可能是為了發洩心中不滿(14.1%)。而對這種行為的對錯判斷則趨於消極:有54.9%的認為無所謂對錯;23.9%的認為不對,但說了也沒啥關係;只有21%的認為不對也不應該說。

  另外,對當前流行的網民“惡搞”行為的看法也趨於分散、模糊:35%的認為沒啥意思;30.2%的認為有意思,但不支持;27.8%的認為無所謂或說不清,僅有6.1%的認為有意思且應該支持。以上表明,大學生在網絡道德方面的看法比較複雜,模糊不清,這實際上也反映了當前網絡道德的整體水平。
  8、對網癮的認識
  受訪者認為如果自己或他人犯有網癮,其主要原因是網絡可以令人忘記煩惱(41.4%),此外是認為在網上可以找到成就感、網上可以無所不為、可以增長知識見聞等,這與前述通過網絡排解日常壓力的發現是相吻合的。


(三)媒介印象與判斷
  1、三類信息認知
  第二次調查重點考察了大學生對媒介及其內容世界的認知、判斷與態度等。首先是對三類信息的認知:一是對新聞信息。當從國內某網站得知有關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校園槍擊案的兇手可能是一箇中國人的消息時,受訪者可能的反應主要是:到其它國內網站去證實新聞的真實性(36.1%)、通過電視或者報紙去證實(25.7%)、看到這條新聞就相信(13.5%)、到國外網站尋找相關信息(5.8%)。如果得知原來深信不疑的一條新聞後來被證實是假新聞時,受訪者可能的反應分別是:會感到氣憤,覺得被媒體愚弄了(43%)、感覺有點接受不了(26%)、感覺無所謂(16.7%),只有10.9%的表示決心一定要弄清真相,另有2.7%的認為不可能有這種情況出現,絕對地相信媒體。
  調查還表明,各類媒體在受訪者中的公信力並不高。對當前我國報紙/廣播/電視的新聞報道的可信度的態度是:比較可信(50.9%)、說不清(26.8%)、比較不可信(18.6%),認為完全不可信和完全可信的均低於2%。若以完全可信計5分,完全不可信取1分(均值為3分),加權處理後其平均信任度僅得3.31分,即略偏向於“可信”;而對媒體本身的信任度,則以電視(34.2%)和報紙(22.5%)最突出,以下的網絡、廣播和雜誌的信任度都低於8%,還有24.4%的認為這些媒體都不可信。最受大學生歡迎的互聯網其公信度並不高,這與其長期以來的不規範操作是有關的。
  二是對廣告信息。受訪者對廣告信息真實性的判斷趨於負面,具體是:說不清(44%)、比較不可信(37.4%)、比較可信(11.1%)、完全不可信(5.3%),認為完全可信的只有1.9%。同樣採用上述加權處理後,廣告信息的平均信任度僅得2.67分,即明顯偏向“不可信”。
  對於明星為什麼代言廣告,有88.9%的受訪者認為是廣告主給了他們報酬,7.2%的表示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只有3.2%的認為明星本人喜歡這個產品。而對於明星代言的產品,有53.6%的受訪者表示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喜歡的明星代言某種產品而去購買它,但也有42.2%的有時候會去購買,只有3.4%的經常去購買。以上表明,受訪者對廣告的看法比較理性,對明星廣告的態度比較消極,並在此基礎上其消費行為也受到廣告的影響。
  三是對娛樂信息。對於湖南衛視打造《超級女聲》節目的認識也比較明朗而理性:77.2%的認為媒體是為了收視率以吸引更多廣告商;10.3%的表示從沒想過這類問題;8.2%的認為湖南衛視是真心為民服務或想與民同樂,決心打造平民明星;3.7%的表示不懂這類問題。
  對關於有人曾經連續看七場電影《泰坦尼克》的報道的認識則比較分散:50.9%的受訪者認為這說明這部電影的確值得欣賞;27.1%的認為這個報道在炒作這部電影;14.9%的認為只有“傻子”才會看七場這樣的電影;也有4.5%的認為這個報道不能說明什麼,因為電影都是假的。而對在電視劇中扮演美麗善良的女主角的演員在現實生活中是否也如此的態度則比較清晰:近七成的受訪者認為不一定(68.7%),18%的很肯定地認為不是,8.8%的表示不知道,也有2.9%的認為是的。
  “批判性的自主能力”是媒介素養的基本要求。以上三組數據表明,大多數受訪者對各類媒介信息內容的認知都比較理性和清楚,既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批判力,又有一定的心理容忍度,總體上是存疑地接受,但缺乏深入求證、求真的精神。但他們在傳媒產業、媒介文化表徵方面還缺乏正確、深度的認識和足夠的鑑賞能力。
  2、適用信息判斷
  調查表明,有54.4%的受訪者認為,當看到某個節目或欄目內容時能判斷它是否適合自己,5.8%的表示不能判斷,表示不知道是否適合自己、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各佔19.4%,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缺乏對信息適用性的判斷能力。
  3、接觸行為管理
  調查主要考察了對傳媒不良內容的接觸反應。

  一是當遭遇電視暴力內容時你會:40.3%的選擇聚精會神接著看;27.1%的會馬上換臺或者跳過這一段情節;20.2%的會記住那個頻道,以後不看或少看;4.2%的會記住那個頻道,以後經常看,另有3.2%的會請求家長或別人和自己一起觀看。在媒體暴力內容對自己的影響方面,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沒影響(50.4%),部分人認為有影響(28.4%),少數人認為影響比較大(8.2%),其他人則認為說不清是否有影響(12.2%)。

  二是如果老師告訴你不準看某個頻道,它可能對你影響不好,只剩下你一個人時你會:58.9%的會先看一會兒再說,20.2%的會猶豫,12.7%的會馬上去看,只有6.9%的始終不去看那個頻道。以上表明,受訪者對自己的媒介接觸行為還缺乏足夠的管理意識和相應的能力,是否也說明他們在媒介不良內容仍然氾濫的今天對它更具容忍度且更脫敏呢?
  4、刻板印象
  大眾媒介是社會刻板印象主要的傳播載體和塑造者。調查中列出了九類人物,請受訪者列出第一感覺是女性的類別。結果前四類依次是:護士、秘書、正在哭泣的人和老師,比例在91.5-59.2%之間,這四類都是服務型人物或弱者形象;以下依次是醫生、律師、經理、運動員和英雄,比例在25.5-8%之間,其中前四種都是專業型人物。
  調查還考察了受訪者印象中的日本人形象。結果依次是:兇殘/醜惡(43.7%)、說不清(43.3%)、其他(9%)、善良/和藹(4%)。其原因主要是:大眾媒體是這樣說的(24.3%)、學習歷史時得到這種印象(23.6%)、沒理由日本人就是壞(11.4%),另有8.2%的是因為去過日本,或從去過日本、接觸過日本人的人那裡得來的。儘管這兩組結果與現實可能有不少出入,仍然說明大學生們存在明顯的性別偏見和民族偏見。
  5、媒介印象與媒介觀念
  調查中以八個題項的三級態度量表來測量受訪者所持的媒介印象和媒介觀念。若以“同意”選項所佔比例的高低計,依次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54.1%);“《超級女聲》是一個庸俗的節目”(48.8%);“一個人只要善於炒作,就可以藉助大眾傳媒成名”(47.2%);“網絡惡搞就是以搞破壞取樂”(36.6%);“記者寫稿時可以合理想象新聞人物心理”(35.8%);“網絡惡搞是網民說話的權利”(28.6%);“新聞報道就是搞宣傳”(21.8%)以及“網上的信息都不可信”(6.4%)。

  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受訪者對媒體、新聞報道存在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另外,若以“說不清”選項的結果看,有關網絡的三個題項都獲得較高的比例,再次表明大學生們在網絡世界、網絡道德方面也存在認識困境。(待續)